4月6日上午,乌鲁木齐市老城区改造提升工程全面开工。此次改造工程范围涉及天山区、沙依巴克区等6个城区,面积约173平方公里。改造内容主要包括公共服务设施完善、无物业管理老旧小区功能提升、配套市政基础设施改造、以特色街区打造为重点的环境景观提升等。
老城区,如同一座城市变迁的见证者,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辐射带动作用。老城区改造是指局部或整体地、有步骤地对老城市的全部物质生活环境进行改造和更新,以便从根本上改善人们劳动、生活服务和休息的条件。随着城市功能加速演变,周边强势崛起,许多老城区面临着诸如发展空间狭窄、产业发展承载能力不足等瓶颈,只有大力实施旧城改造,才能盘活居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和产业扩展突围的发展棋局。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新疆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从稳疆安疆的战略高度出发,紧紧围绕各族群众安居乐业,多搞一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项目,多办一些惠民生的实事,多解决一些各族群众牵肠挂肚的问题,让各族群众切身感受到党的关怀和祖国大家庭的温暖。”
全面实施老城区改造提升工程,就是努力“多搞一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项目,多办一些惠民生的实事,多解决一些各族群众牵肠挂肚的问题”,是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举措。值得关注的是,今年首府实施的老城区改造提升工程,任务量超过了过去5年的改造总量,将惠及160万各族群众。
老城区改造是个不间断的过程,主要取决于城市发展的方向和速度。全面实施老城区改造提升工程,既是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疆方略,以及自治区围绕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实施的一系列重大部署的客观体现,也是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现实需要,更是推动城市发展、提升城市品位,建设西北地区特色鲜明、绿色健康、宜居和谐现代化国际城市的必然要求。
老城区改造,全面打响了一场民生攻坚决战,让各族群众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
道路狭窄、设施陈旧、配套老化、人口密集……和许多城市一样,乌鲁木齐的老城区,也同样面临着各种新老问题交织的尴尬。尤其是因为基础配套设施老化等原因,造成群众工作生活的体验感较差,获得感不足,幸福感不高。如果还按部就班地采用老办法修修补补,老城区居民们的现实环境,恐怕很难得到根本性改善。改造,只是一个方面,通过将现代治理方式和手段,运用到提升城市功能整体改善中来,才能更好地促进保障民生。比如,以长期困扰老城区居民的停车难问题来说,在有限的空间里,运用现代互联网大数据手段,对区域内交通微循环系统进行调整,显然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这个意义上讲,大规模老城区改造提升工程的实施,更有助于城市现代化治理水平和能力的提升,从而使民生改善的结果得到切实落地。
老城区改造,有力地推动城市品质提升,让幸福宜居的现代化国际城市更有魅力。
今年乌鲁木齐市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坚定不移推进现代化国际城市建设,坚定不移促进民族团结宗教和谐,加快打造和谐稳定、既优又强、民族融合、宗教和睦、独具魅力、干净美丽的首府,努力把乌鲁木齐建设成为西北地区特色鲜明、绿色健康、宜居和谐的现代化国际城市”。城市老城区,往往建成年代久远,基础设施配套方面总是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尤其是一些老旧小区、院落,甚至连最基础的物业服务都难以保证,同幸福宜居的现代化国际城市目标相距甚远。在这个时候,实施首府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老城区改造提升工程,无疑对提升城市整体品质、焕发城市全新活力,具有现实而强大的推动作用。
老城区改造,彰显城市特色和文化,为首府发展注入新生力量。
乌鲁木齐是一座发祥于新石器时代亚洲之心的历史文化名城,是一座始于西汉时期亚欧商贸文化交流的门户城市。老城区改造提升,其中一项最为重要的内容,是以特色街区打造为重点的环境景观提升。老城区的许多老旧院落里,依稀留存着历史印记。这些见证了新疆发展的历史记忆,随着岁月的更迭,有些逐渐被风蚀。通过改造提升工程的实施,保留好这些印记,让城市的特色更鲜明,让历史的脉络更清晰,让各族群众从中找到民族团结、相互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证明,也有利于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的新机遇里,打开一扇窗口,让世界重新发现乌鲁木齐。
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老城区改造,不仅是一点一滴的修修补补,更是城市发展的全盘规划。通过老城区改造提升这一重大举措,期待首府民生建设全面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