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网讯 (本网评论员)今后,在全疆范围内看病只带一张卡,将成为现实。从今年开始,自治区将以“社会保障银医一卡通”为重点,拓展社会保障卡多领域应用。“银医一卡通”项目将以点带面,开发应用其身份凭证、待遇发放等多项社会公共服务功能。(相关报道:全面推广“社会保障银医一卡通” 社保业务将推行疆内通办 社保卡将替代就诊卡)
社会保障卡是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统一规划,由各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面向社会发行,用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各项业务领域的集成电路(IC)卡。目前,其应用最为广泛也是最重要的一项功能,就是社保卡的医保功能。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我国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达9.72亿人,预计2017年底将超过10亿。这意味着,社保卡已成为我国受众面最大、实现社会公共服务功能的载体之一。
然而,即便是社保卡的医保功能,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也难以“物尽其用”。由于目前全国许多地方仍停留在医保的市级统筹阶段,即便拿着社保卡,要想跨市就医,都需要复杂的流程,更别说跨省。随着社会发展和人口迁徙的加速,具有异地就医需求的,早已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外来务工者,一些有异地养老需求的人群,也成为实现全国“社保一卡通”新的呼吁者。
事实上,这种呼声,代表了越来越多的人群对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中的服务体验提出更高要求。此次在全疆范围内推行的“社保银医一卡通”,就是在一个层面和一个方面上,对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方式进行了适当调整和转变。比如,全面拓展社保卡在多领域的应用。“银医一卡通”除了可作为银行卡使用,实现现金存取、转账、消费等金融功能外,各地地州市还将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通过创新,继续扩大其在社会保障、就业、人事人才、公共服务等领域的应用。
从根本来说,这种调整和转变,是满足人性化需求的调整和转变,是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意识的调整和转变,是运用互联网思维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调整和转变。
社会保障覆盖公民的一生,是公共服务的“龙头”。而社会保障卡记录每个参保人从出生到终老“生、老、病、残”的个人信息,是打造服务型政府的“牛鼻子”。身份证、社保卡、健康卡等多种载体形式呈现“碎片化”,不仅使政府管理和服务的成本增加,也给公民的正常使用带来诸多不便。
“一卡通”,不仅是要实现跨行政区域的“畅通”,还要实现跨功能、领域的“畅通”。这两项工作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要站在更高层面,对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的资源进行整合,对流程环节进行梳理。这种“一卡通”思维,就是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整合功能,简化流程,既能实实在在的做好服务,也能提供最大化的便利条件。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目前在很多地方,社保卡还是“碎片化”管理,不少部门都在发卡,老百姓手里一堆卡。整合功能,最难的不是技术,而是政府部门的职权调整。公共服务不妨多些“一卡通”思维,社会保障才能真正惠及于民。进一步打通中梗阻、拆除玻璃门,打掉不必要的手续和流程,就能释放更多改革红利,让流动的人群拥有“稳稳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