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民生之声,构建和谐社会。竭力打造新疆地区第一民生网站!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联系我们
新疆民生网
 首页 >>民生原创 >>戴着荆棘的王冠而来——评广播剧《检察官张飚》
戴着荆棘的王冠而来——评广播剧《检察官张飚》
作者:网络转载



2014年11月20日9时30分新疆兵团广播电视台播出了一部纪实广播剧《检察官张飚》。这部广播剧与党中央习主席关于依法治国的理念一脉相承,不但是一部闪烁着人性光辉的作品,更主要的是他是一部带响的辽箭,直刺中国多年来法制腐败的要害。

作品取材于一个真实的故事,兵团检察院的一位检察官张飚。作者王安润在创作时并没有拘泥于生活原型、而是把中国检察官的形象,用朴实的语言应和大众的心声,体现在中国形象的身上。这部广播剧不仅仅是让人为受冤者平冤清白而拍案叫绝之作,更主要的是她代表了13亿人民的心声。这种心声呼喊出了一句话“近平出山”、“黎民万安”的正强音。作者这种于无声处听惊雷的艺术表现形式无疑应为当今文艺工作者效之为榜样。

从个人层面上讲张飚之为,人人听之为动,然而如果没有王安润艺术的再现,张飚就只是兵团的张飚,新疆的张飚。而通过王安润笔下再现的张飚,就成了一个国家层面的张飚。这就好比国家主席习近平的风云外交一样。无论他是以何种形式出访,都让国人扬眉吐气,胆壮山河,这是为什么?这就叫做正能量。按我本人的观点而言,任何一个英雄模范人物的出现,如果他不是以国家层面而出现的,充其量只是一位好人。但他要作为中华民族的模范和英雄是万万不可的。正如习主席所言,我们的官员不要成为家臣。在这里,笔者必须强调说明的是,艺术再现英雄人物的本身就是任何一位文艺工作者首当其冲的第一要任。

众所周知,大中华千千万万平民都是勤劳勇敢之人,然而为什么只出现了尧、舜、孔、孟、老子和岳母这些流传于千古的人物呢?这就在于我们需要有一个核心。为什么在短短的习近平执政的时间里,人心向党、向近平。这就是他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心声。张飚的出现和王安润《检察官张飚》的再现,正好体现了习主席关于每个时代都有这个时代的文艺作品的要求。

经友人介绍,王安润是兵团电视台副台长的职务。笔者认为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把握了时代的脉搏,塑造了一个时代所需,人民所需的张飚。笔者可以坦言,象张飚这样的人,何止成千上万,没有成千上万的雷锋,没有成千上万的焦裕禄,没有成千上万的黄继光、董存瑞、罗盛教,共和国的大厦是支撑不起来的。然而,就是因为有了那些突出的,而被文艺工作者再现的模范英雄人物,我们就有了学习的榜样,也有了奋斗的方向。

在这里,笔者并非是要说《检察官张飚》这部广播电视剧有什么非同凡响之处。而是这部作品代表了中国进入依法治国的快车道。更主要的说明了在党中央习主席的领导之下,神州大地呈现出来的是依法作为,依规矩作为这样一个崭新的时代。中国人从此可以昂首挺胸地说:“我们告别了法制不健全的时代!”而且作为文艺工作者,应该拍着胸脯说:“手拍胸膛想一想,难道人心喂了狼”,那些胡编乱造,篡改历史,宣扬淫秽的某一时期,某一过程已经成为过去。历史的过程,即是真实的过程,然而文学再现的过程确是中华民族振兴的过程。

笔者不是一个文艺评论家,但笔者深知,一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唱支山哥给党听》、《我是一个兵》、《团结就是力量》以及《春天的故事》、《在希望的田野上》等这些划时代的文艺作品难道不是代表了时代的最强音,所以在笔者看来,文艺作品之所以成为一个时代的绝唱。绝不是仅仅是个人的英勇和豪迈,而是他代表了时代的心声和人民的诉求和希望。

王安润其人,笔者虽然不甚了解,然而他用一支笔记录了兵团人的酸甜苦辣和凌云壮志,更主要的是他在芸芸众生之中提炼出一批又一批的时代精英和人所喜爱的骄子。这就好比他的报告文学和广播剧《检察官张飚》一样,他在把个人具体化的时候,把人集体化;把人集体化的时候,把人时代化;把人时代化的时候,把人国家化,这就是一个文艺工作者的良知和天职。任何一个文艺工作者如果没有良知和这种天职,他的所作所为最多只是一个勤劳者,而不是一个智者,更谈不上一个爱国主义者。

最近在聆听了习主席在北京文艺座谈上的讲话,笔者感到主席在告诫所有的文艺工作者,文艺为谁的问题,首先是人民的需要,时代的需要和国家的需要。

笔者斗胆地说《检察官张标》仅仅是千万检察官的个数,然而他的举动和行为却是众多检察官终生所奉行的。现今的中国的确存在着诸多司法腐败问题,因此,无论真实存在的张飚有多少,人民更希望艺术作品里的张标无处不在。

笔者在说了一大堆话的同时,不得不与作者提出一个问题,广播剧《检察官张飚》为什么要用纪实两个字呢?关于纪实,这是记者或报告文学作者的事,作为广播剧,用纪实二字虽然可以,但与广播剧是有区别的。旦凡是“剧”必经作者的再创作,而《检察官张飚》这部剧里的确凝聚了作者的艺术再创作,比如剧中的老领导等等,都再次还原了生活的真实和再现了艺术高于现实的基本准则。

这部广播剧与《年历上的兵团》(王安润著)显然有着巨大的差异。《年历上的兵团》是客观真实地记载了兵团人献了青春献子孙的创业历程。而《检察官张飚》和《年历上的兵团》是两码事。《检察官张飚》如果只凭一颗忠心而没有大智大勇和对法律的敬畏,再有一百个张飚一千个张飚也无济于事。因为剧中表现当张飚已经退休,为什么受冤叔侄二人得以洗冤?这当中不是有律师,有最高院的提审吗?这充分说明巍巍中华本身肌体不可侵犯,堂堂的中国共产党自有抗体。所以在笔者看来,删掉纪实二字大有必要,我们应当知道《焦裕禄》不是单个的焦裕禄。只有在希望的田野上才有中华民族的希望。

正如《检察官张飚》的作者早年创作的知青小说《水耗子》难道他写的就是《水耗子》一个知青吗?他写了那个年代成千上万的知青。其中包括了我们的习主席,克强总理等等从上到下的人物。一句话,高贵与低贱之分不是年谱,而是过程,正如著名作家王蒙,要给知青文学获奖者王安润颁奖是一个道理。因为他用小说的形式描写了百万知青,也正如当时《西部文学》的主编郑兴富说的一句话:“你写得好,写了那个特殊时代的知青。”

所以,笔者在这里也要冒昧的说一句话:“王安润,你的广播剧写得好,写了一个中国大众所需要的检察官张飚。”             


  • 上一篇:西北角文化观察之:馥郁如酪 热烈如诗
  • 下一篇:江城子•双节一家亲
  • 
    网站首页 - 关于本站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法律援助 - 联系我们 - 信息举报 - 全站搜索
    Copyright (C) 2014-2015 www.xjmsw.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新疆文子文化网络工作室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国家信息产业部 网站备案/许可证编号:新ICP备14002711-1号

    新公网安备 650105020000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