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100哆啦A梦秘密道具展”在各地展出,有地方媒体发表文章,质疑称“哆啦A梦”的漫画形象“背后隐含着极强的政治意义”,呼吁“国人不能盲目追寻‘哆啦A梦’”。这样一只来自22世纪的未来机器猫,怎么就被赋予了别样含义?对此,文学批评家李敬泽、谢有顺等直言,这是文化不自信的表现。如果我们也拥有强大的动漫符号,就不会对“区区一只猫”表现得如此敏感。如果我们能创作出备受孩子喜爱的动漫作品,就不用对青少年看什么如此担心。因此,我们应对国外动漫形象深入人心抱有放松心态的同时,要更努力地创造出能承载中国人想象力与情感寄托的动漫形象。
近年来,我国受众耳熟能详的动漫,一个是《喜羊羊与灰太狼》,一个是《熊出没》。这两个主要由影视产品推广的动漫形象系列及其衍生品,已经遍布包括我国乡镇、村一级的地方。这个年代所有的中国孩子,是看着它们长大的。但它们的热播,却并没有引来掌声,反而让家长产生担忧。
以这两个系列的动漫作品为代表,显示出国产动漫创作的共同弊病:
其一,缺乏想象力。
想象力是动漫作品的生命,没有想象力的动漫作品,只能是创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拙劣复制。优秀的想象力是可以上天入地的,同时也受故事合理性的约束,能满足观众暂时脱离现实生活沉重的情感需求,又能启发观众对生活未知一面进行探索。
其二,创作懒惰。
如果说早期剧集还有点创新的话,那么到后期的作品,则沦为简单的自我山寨,动漫人物的语言与行为枯燥无味,系列故事既没有连续性,也没有拓展性。单集故事没有鲜明的创意,只能靠角色愚蠢的言行来吸引小朋友的关注,根本与小朋友的情商无法拼配。久而久之,甚至会对儿童产生不良影响。
其三,世界观狭隘。
着迷于一粟一米的得失,在视野与眼界方面无法放得长远,没有人文力量作为内在支撑,不能产生强烈的代入感。情怀的缺失、文化的匮乏,让这些动漫形象一直拘于坐井观天的状态。
对待动漫形象一直有一个误区。
大家会觉得,动漫是小孩子看的玩意,只要儿童能觉得开心就好。这个观点忽略了一个问题:儿童是没有选择能力的,他们只会被动地接受。所以,真正经典的动漫形象,一定得是“全民偶像”,即孩子们喜欢,大人也喜欢,动漫形象所包含的文化意味、娱乐价值以及价值观,是适合所有人群的。只有满足这个条件的动漫形象,才经得起时间的(炼。
如何制造动漫的“全民偶像”?
这要从我们的文化根子上去寻找,我们有数不胜数的古典名著、神话传说,这是催生动漫形象的文化宝库,好莱坞只是拿走了一个熊猫的形象,就制造出了在全球范围内受欢迎的《功夫熊猫》,为什么我们的创作者就不能从中汲取经验,从浩如烟海的神话英雄谱系当中,提炼出足以匹敌“哆啦A梦”的形象?
或者,重新创造更具现代性的动漫形象也可以。但这需要创作者沉下心来,多揣摩人们当下的心态,赋予新创作的动漫形象以丰富的活力,让它们的性格更具有未来性。如果缺乏这种能力,只能说动漫创作界还未曾拥有真正优秀的作者。
创造动漫“全民偶像”,还需要完整的、精致的产业链开发,以优质版权为核心,在电影、电视剧、游戏、图书、衍生产品等多方面,进行系统地创作与生产。之所以强调“精致”,是因为只有多线产品达到同一品质,动漫形象的号召力才会被全部调动起来,人们才会在情感上更快、更深地产生认同感、自豪感。这样的动漫形象才能成为“国家符号”、“文化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