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消费晨报、亚心网讯 (记者赵梅)2亿年前,生活在新疆准噶尔盆地西北边缘的蜻蜓“祖先”曾经是个“大块头”,它的双翼展开可达21厘米,比现在的蜻蜓要大2至7倍,比我们常见的麻雀还要大三分之一。
近日,新疆晨报记者从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了解到,由该所科研人员领衔的团队,在新疆准噶尔盆地西北边缘发现了一枚距今2亿年的原始蜻蜓化石。这种新发现的原始蜻蜓双翅展开可达210毫米,仅比国内已知的最大原始蜻蜓——赵氏修复蟌蜓翅膀宽度小15毫米,成为国内已知的第二大蜻蜓类化石。
据悉,此次新发现的这类原始蜻蜓属于蜻蜓总目下的原蜻蜓目,生活在距今2亿年前三叠纪晚期。从化石形态看,它的翅膀尤为细长,翅膀上的纵脉特化,横脉非常密集,是一种新的远古蜻蜓。这种独特的翅脉系统,让科学界建立了一个新科:中国三叠蜓科。科研人员将这种新发现的原始蜻蜓命名为林氏中国三叠蜓,以纪念中国著名古昆虫学家林启彬教授。
据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张海春介绍,林氏中国三叠蜓所属的原蜻蜓目支系,代表了古生代巨型蜻蜓和现代蜻蜓的形态学“链接”。
据他介绍,蜻蜓在距今3亿年前后就已出现,到了中生代时期,蜻蜓们的“个头”逐渐变大,成为当时空中的“霸主”。此后,受到翼龙的捕食,它们的生存压力逐渐增大,个小的反而因为灵活存活下来。到了侏罗纪后期,随着鸟类的出现,蜻蜓们来自空中的压力更加大了,为了生存,它们的体型越来越小,逐渐变为一群体态轻盈的小昆虫。
据介绍,蜻蜓可以分为三类:一类名叫“蜻蜓”,也就是我们常见的那种蜻蜓。第二类名为“豆娘”,是一种颜色鲜艳的食肉昆虫,身体细长,体型大多数比蜻蜓要小,生活于水体附近。第三类名为“蟌蜓”或者“昔蜓”。它们在中生代(距今2.5亿—6500万年)较为常见,其中,目前已知的“赵氏修复蟌蜓”不仅个头大,还是一种捕食性动物,它最主要的食物是各种昆虫,以及当时一些小的脊椎动物蜥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