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新疆历史文化的声音
——“第三届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周”侧记
编者按:优秀的文化遗产既是正确认识新疆、了解新疆民族关系、宗教演变的历史实证,也是彰显新疆“一体多元”文化,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以物证史、以史育人的特殊功能,保护和传承好这些文化遗产,对维护新疆民族团结与宗教和谐,加快新疆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要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优秀文化遗产的意义,必须要让人们同这些文化遗产近距离接触,先有感性认识,进而上升到对意义的认知。6月13日在库尔勒市启动的“第十个文化遗产日暨第三届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周”起到的正是这样的作用。进到展馆的人会有亲身感受,而通过记者对他们的采访,更多的人可以间接地感受到近距离接触优秀文化遗产在人心里产生的震动,从而产生想去了解、保护、传承文化遗产的愿望。这些都是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事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当越来越多的人愿意投身其中的时候,就为一项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亚心网讯(记者李金霞)瑰丽多姿的柯尔克孜族刺绣、玲珑别致的桦树皮包、古朴典雅的骨雕饰品、质感优美的桑皮纸画……6月14日是“第三届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周”开幕的第二天。来自库尔勒市和周边县市的市民纷纷拥入库尔勒市文化馆,在文化馆的广场前探寻那深邃多姿的西域文化;在馆内一字排开的展台前,观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现场展示……大家细细地观摩,不时发出阵阵感叹。
在库尔勒市文化馆广场前的“新疆文化遗产保护十年成就展”、“新疆‘三史’流动站”的展位上,现场的解说员动情地讲解着,围在解说员四周的市民们认真地倾听,不时地停下脚步,细细观看。历史文化知识就这样浸润到了人们心里。“把宝贝当作宝贝的感觉真好!新疆之所以吸引人,是因为她多彩的风景、独特别致的民俗和深邃的历史遗存等,通过这个‘文化长廊’,我看到了古代新疆人的生活习俗和文化形态。我想这不仅是我一直以来特别想看到的,也是内地的游客想了解的。此次展览活动不仅让我长了知识,增加了文化自信,也让我看到了政府的文化保护意识越来越强。”库尔勒市市民木尼拉说。
对非常热爱非遗产品的且末县英吾斯塘乡铁热格勒克库勒村党支部副书记何娟来说,非遗展品不仅是凝聚着人们智慧的展品,更是来自祖先的讯息,这讯息不仅传达着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也传达着新疆独特的文化精髓。
何娟在“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技艺展”的展馆中,伏在展台上细细地看,不时地发出啧啧赞叹。她说:“他们真是太聪明了!一个羊角、一根麻绳,就可以制成王洛宾老先生歌中唱到的用来轻轻抽打心上人的鞭子;桦树皮摇身一变就成了我们女士钟爱的手提包;桑树皮可以制成纸张,用来描绘新疆最美的风景;在新疆很多地方随处可见的芦苇,脱胎换骨就成了精美的家居饰品……羊角、麻绳、芦苇等都来自于我们的生活,但经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制作,就都变成了让我们爱不释手的‘小玩意’。把生活中随手可得的东西,变成一种展现美的饰品,仅有智慧是不够的,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才是让非遗展品充满美感的最大的原因。只有在创作的过程中寄托了情思,非遗展品才会显得那么美观,那么贴近我们的生活。”
库尔勒市市民马国文将每一个展台上的非遗展品都看了一遍后告诉记者,这是一次能够充分调动起观众听觉、视觉、味觉的展览。“听着民间艺人深沉悠扬的萨塔尔琴声走进展厅,心情就舒畅了许多。再看看国画大师在桑皮纸上现场作画,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吃两块甜而不腻的核桃麻糖和蒙古族奶酪,就觉得不虚此行。非遗展品有这么多令人感到愉快的特质,我希望更多的人能加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中来。”
“新疆文化遗产十年成就展”的展馆内,三十多块图文并茂的展板,搭起了一道历史的长廊。走在这道长廊里,我们仿佛能触摸到小河墓地细密的黄沙,也可以触摸到尼雅古城那厚重的断壁残垣。库尔勒市市民陈江琼说,“以前到尼雅古城游玩过,但由于不清楚它的历史,我并没有感觉到它的厚重和深度。今天看到图文展示中的尼雅古城,我突然间对它,对它身后的那段历史肃然起敬。我相信,新疆的每一座文化遗址、每一件文物、每一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都有一段让我们痴迷的故事。通过这个展览,我明白了新疆已经有不少文化遗产项目展开了类似的探索,而这一切还仅仅是开始,今后,还有更长、更远的路要走,这需要我们年轻人来完成。我要成为我区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事业中的一员,为我区的文化遗产保护建言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