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民生之声,构建和谐社会。竭力打造新疆地区第一民生网站!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联系我们
新疆民生网
 首页 >>民生历史 >>房屋所有权证记录乌鲁木齐市民住房变迁
房屋所有权证记录乌鲁木齐市民住房变迁
作者:网络转载


6

自治区成立前的土地营业执照。

7

1958年的房地产契约。

8

1974年的房地产契约

9

1988 年的私房产权证。

10

1999 年的房产证。

11

2015年的房产证。

新疆网讯(记者 王媛媛)从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愿望,到如今“住有所居”的目标,安居是古往今来的民生之愿。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以来,乌鲁木齐市居民住房从片瓦遮头、蜗居斗室,到窗明几净、高屋广厦,更多人的“宜居梦”变成现实。

作为房屋所有权证明,无论是以前的房地产契约,还是如今的大红房产证,见证了首府市民住房的变迁。

上世纪50年代 泛黄的房契记录历史

195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同年,乌鲁木齐市房地产交易所成立。当时,购买房地产者须到房地产交易所办理登记,由交易所介绍并协助办理成交事宜。机关、团体购买民房,必须经市人民政府审查批准。

5月26日,记者在市房屋产权交易管理中心档案科看到一张1958年的房地产契约。契约的纸面脆而泛黄,背后被贴上硬纸壳,上面有用毛笔书写的繁体字,文字内容都是竖排书写。

和如今房产证不同的是,当时的房地产契约要标明房屋的“四至”:北至某某,西至某某,南至大路,北至二道巷。房屋面积单位是平方公尺、平方公寸。

“当时私房不是很多,所以得写清楚房屋四周的具体情况,例如周围邻居的名字。”已在房产部门工作30年的市房屋产权交易管理中心工作人员董惠记得,上世纪80年代,部分市民更换房产证时,由于部分地址不清楚,还得让当事人的邻居签字认可。

据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史志记载,1950年全市各类房屋建筑面积173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4.36平方米。

上世纪80年代 公房私房都有产权证

1982年~1985年,乌鲁木齐开始对全市公房和私房进行普查,普查结束后开始换发房产证和土地证。

据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史志记载,1985年全市房屋总量2365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6.26平方米。乌鲁木齐直管公房面积从1951年初的约8万平方米增至1985年的61.37万平方米。

从市房屋产权交易管理中心保存的档案可以看到,当时产权证分为公房产权证和私房产权证,红色封皮上印着乌鲁木齐标志性建筑物红山塔的图案。发证机关是乌鲁木齐市人民政府。

证书上写有产权人名字、房屋坐落、建筑面积、间数、用途等,这些内容为手写钢笔字体。

市房屋产权交易管理中心档案科工作人员孟秋霞说:“上世纪80年代,我们随身带上皮尺、三角板,自己量,自己画图。画得也很简单,就是几间房,标清邻居的名字就行。”

如今已经退休的刘文斌说:“当时分房不容易啊,得论资排辈,有时候一家三代人也就住在三四十个平方米的房屋内,一间房只能摆下一张床。”

乌市住房制度改革工作始于1988年,经过多年发展,逐步实现了“集资建房”“全面推行住房公积金制度”“停止福利分房”等实质性房改目标成果。

上世纪90年代 商品房增加“共有人”一栏

上世纪90年代,乌鲁木齐市住房制度改革不断深入,促进了城市大规模的基础建设和房地产开发建设。房屋进入消费品流通市场,为乌鲁木齐市房地产市场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据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保存的档案材料显示,乌鲁木齐房地产开发建设始于1992年,青年路建银小区就是其中之一。

1993年乌鲁木齐市房地产市场成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新的房地产市场运行管理机制,对房地产转让、出租、抵押、评估、商品房预售等环节进行管理。

1997年开始换发国家统一房屋所有权证,该版本一直使用到2008年。信息内容更加丰富,增加了所有权性质、结构、层数,还有建筑面积和住宅面积等。

这时候的房产证多了“共有人”这一栏,统一换发的房产证允许有两个以上的名字。“2003年我们买了日月星光花园的房子,房产证上有我和丈夫的名字。”在劳动街上班的张晓如认为,如今房产证平等地保护着他们的合法权益。

2007年10月,《物权法》颁布,房产证不再是房屋所有权的唯一凭证。乌鲁木齐又一次换发房产证,样式没有很大变化,只是取消了共有权证,如果登记簿是两个人,登记部门就会发两个房产证。

这一阶段,乌鲁木齐市房屋交易量也大幅增长。据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统计,2014年全市商品房登记交易量37386套,面积395.39万平方米。

如今 保障房让住房不再难

从2007年开始,乌鲁木齐加大了住房保障力度,集中建设了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公租房等保障性住房,建立了多渠道、多层面住房保障体系。截至目前,已累计建设了保障房71400套。

绿油油的草坪、宽敞的柏油路、蓝灰相间的高层楼房 ……5月27日,在红庙子“春和景明”廉租房小区中可以看到,这里的环境及配套设施比部分商品房小区标准还要高,这也是乌鲁木齐第一个高层廉租房小区。

30岁的玛丽古丽·卡斯木是其中一名住户,一家四口住53平方米的房屋。

“以前到处搬家,搬了十几次,一涨价就搬,50多平米的房子要800元,现在住上廉租房了,房租一个月还不到100元。”

与此同时,乌鲁木齐加大保障房力度,推出了公租房,部分刚毕业的大学生、外来人口也纳入了保障房对象。公租房住户吴玉说,自己在乌鲁木齐打工四年了,没想到还能申请保障房。

从最初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租售并举,再到以公共租赁房为主,首府保障性住房保障形式的转变,正是为了切实解决更多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困难问题,以满足不同阶层的住房需求。

讲述

居住面积增加品质提升

讲述人:张文革

电影《没事偷着乐》中很多场景让人印象深刻:一家老少挤在一间屋子里,要住上下铺……

这样的场景对于家住南昌路的张文革来说并不陌生,今年50 岁的张文革出生在新疆七一棉纺织厂的大院内。

“小时候我们一家五口人就住在一间十几平米的土房内,根本睡不下5个人,爸爸妈妈只好在床旁边垒了一些砖头,在床旁边又拼了几块木板,大家挤着睡。”张文革回忆说。

1973年,因为工作需要,张文革一家搬到了新疆农业大学家属院,住进了筒子楼。“筒子楼”面积狭小,每个单间大约有十几个平方米,厨房和卫生间都是共用的。

几年后,张文革一家又搬到院子里的砖混平房内,稍微大一些,但上厕所还是得到公共厕所去,早上排队的人很多,等上一小时也是常有的事。

1981年,因为父亲单位分房,张文革一家住进60平米的房屋,煤气、卫生间全都有,“后来我们就把产权全部买下来了,真正有了自己的房子。”

如今,张文革一家三口住进了南昌路80平方米的商品房。谈起自己的住房变化,张文革说:“没有想到变化这么快,现在不仅居住面积增加了,居住品质也大大提升了。”



  • 上一篇:一座城门见证乌鲁木齐沧桑巨变
  • 下一篇:1000多件(组)文物讲述新疆历史
  • 
    网站首页 - 关于本站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法律援助 - 联系我们 - 信息举报 - 全站搜索
    Copyright (C) 2014-2015 www.xjmsw.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新疆文子文化网络工作室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国家信息产业部 网站备案/许可证编号:新ICP备14002711-1号

    新公网安备 650105020000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