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民生之声,构建和谐社会。竭力打造新疆地区第一民生网站!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联系我们
新疆民生网
 首页 >>民生经济 >>取消棉花加工资格认定, 阿克苏市棉花加工市场何去何从?
取消棉花加工资格认定, 阿克苏市棉花加工市场何去何从?
作者:网络转载


      新疆民生网讯 (通讯员  刘燕)2017年伊始,实施了十几年的棉花资格认定制度取消的消息对于棉花加工市场无异于一击重磅,棉花加工市场放开了,棉花可以随便加工了吗?那棉花质量怎么保证?各方的疑惑和担心都聚焦在这个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的最前端。

      面对这些问题,国家发改委明确指出,简政放权不等于放任不管,而是转变管理方式,采取事中事后监管的一系列措施和办法。3月20日,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发改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取消棉花加工资格认定行政许可后加强棉花质量事中事后监管的通知》,将按照职责分工,进一步健全棉花加工抽检、预警机制,健全质量追溯体系,加强棉花加工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加大违法责任追究力度。
      针对国家这一系列决定和措施的出台背景与内容以及对于棉花加工企业的影响等问题,3月末—4月初,发改委牵头采取调查问卷和实地走访相结合的形式,对阿克苏市已取得资质的55家棉花加工企业进行了调研,调研情况如下:
一、棉花生产及加工现状
       2001年,国务院颁布实施了《棉花收购加工与市场管理暂行办法》,对加强棉花市场监管,维护棉花正常流通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深化,特别是推行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后,一些规定已不能适应形势的变化。2006年10月10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改委、国家工商总局、国家质检总局对《棉花收购加工与市场管理暂行办法》进行了修订,并更名为《棉花加工资格认定和市场管理暂行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该办法的颁布和实施,对于搞活棉花流通,淘汰一批规模小、设备差的棉花加工企业,实现棉花加工业的升级换代,进一步深化棉花流通体制改革起到了重要作用。据不完全统计,办法实施以来,阿克苏棉花加工企业从2001年的500多家减少到现在的55家,而且经过技改都是400型以上的新型棉花加工企业,加工质量基本得到保证。自从2014年开始实施棉花目标价格试点改革工作以来,阿克苏市每年的棉花种植面积在100万亩(包括乡镇和农场)左右,皮棉总产量12万吨以上。2016年参与补贴的棉花种植面积105.8万亩,其中:细绒棉44.5万亩,长绒棉61.3万亩,全市棉花总产量13.17万吨,平均单产124.44公斤。目前阿克苏市取得棉花加工资质的企业共有55家,64条加工生产线,其中细绒棉线55条,长绒棉线9条。2016年全市55家棉花加工企业,其中9家未开秤,46家棉花生产企业共收购籽棉90.32万吨,其中:长绒棉33.33万吨,细绒棉56.99万吨,皮棉的加工量在21.92万吨,皮棉销售总量11.99万吨。在棉花资格认定实施的十几年时间,棉花加工行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加工企业的产品规模、管理水平、质量意识都得到显著提高,基本改变了过去小、散、乱的行业局面,但仍然存在着加工能力过剩、部分僵尸企业退出困难的问题,市场机制不够灵活。
      尤其是在近几年棉花临时收储政策的实施和2014年新疆棉花目标价格改革试点工作实施等政策影响下,内地和新疆的植棉面积都在减少,棉农收入也在下降。经统计,2014年—2017年,阿克苏市乡镇棉花种植面积由74.1万亩下降到57万亩,棉花种植人均纯收入由1588.62元下降到892.9元。企业面临着收购资源大幅下降,收购成本高,竞争力降低的窘迫局面。因此,在不断变化的新形势下,国务院推行一系列简政放权举措,全面激发市场活力,转变政府监管方式,2017年初决定取消棉花加工资质,把更多的经营管理权交给市场,是完善市场经济的重要举措,对棉花加工企业来说,虽然面临一定的挑战,但带来了更多的是发展机遇。
二、棉花加工资质取消后可能面临的问题
      1、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棉花加工资质取消后,一方面门槛取消了,一批小包型棉花加工企业会出现,参与市场竞争,还将面临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入棉花的收购与加工,对棉花资源的竞争更加激烈,发生争抢资源,哄抬市场价格,市场秩序受到冲击。但是,另一方面农民交售棉花更加方便,会彻底改变了以往棉农交棉难的局面。
      2、棉花质量、安全生产、消防等方面监管难度增加。由于放开后,随着加工企业数量的增多,质监、工商、安全、消防等部门对棉花加工企业的管理难度明显加大,安全生产、消防等事故发生数量可能会增多。尤其质监部门对棉花加工企业分级收购、分级加工、加强“三丝”清理和加工过程的质量管控难度增大,高品质棉的短缺与纺织企业的对质量需求这个矛盾不断显现,市场将更倾向于能提供高质量产品的企业。
      3、棉花收购加工过程的资金需求矛盾突出。棉花的收购、加工及销售,不同于其他行业,资金量比较大,且现在棉花从收购、加工到销售要经历的周期比较长,资金需求很大,取消资质后,收购棉花的企业多了,新的加工企业受贷款信用等级的影响,在棉花大量收购期间因资金不能及时足额到位,部分企业会出现给农民“打白条”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将影响农民的切身利益。
      4、套取补贴的隐患可能增加。从国家实施棉花目标价格政策来看,国家对棉花种植户给予价格补贴,2016年按产量补贴的每公斤0.5元,这就要求棉花加工企业对售棉户开具正规发票,取消资质后,随着收购加工企业的增加,会有部分农民联合加工企业钻政策空子设法套取补贴。
      针对以上会出现的问题,实施棉花加工资格认定改革,即取消棉花加工资质,我们认为利大于弊。虽然增加了事中事后的监管难度,但给棉花加工企业带来了更大的机遇,并且进一步推动了整个棉花市场的健康发展。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三、措施与建议
      一是要推动棉花加工企业全面落实质量主体责任,严格执行棉花国家标准的要求。加强棉花国家强制性标准及相关技术规范的宣传,开展技术服务,帮助企业解决收购、加工、检验中的技术疑难问题,提高企业自我管控能力。
       二是建立棉花质量监测数据库和棉花质量预警机制。以公检质量重量数据、监督检查信息为基础,探索建立棉花质量监测数据库。加强棉花行业各主管部门之间的沟通联系,以及对各自职责范围内信息的分析研判,及时发现苗头性、趋势性问题进行预警,建立信息报告和预警通道。
       三是建立棉花加工企业信用评价,推进质量诚信体系建设。加大对棉花加工企业的排查力度,全面完善企业诚信档案,健立棉花加工企业信用评价等级,对企业安全信用等级实施分类监管。
       四是强化质检、纤检、工商、国税、发改等职能部门以及行业协会对棉花加工企业的监督检查。为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制订规范文件,不断完善监督检查工作制度和保障措施,加强对棉花加工企业的督查和指导,并加大违法责任追究的力度。
       五是推动大包型棉花企业的持续发展,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引导大包型棉花加工企业,继续按照改革要求使用逐包编码等技术开展生产加工,提高棉花加工企业技术含量。
      六是继续完善棉花公检制度,发挥公检数据有效性。继续在大包型棉花加工企业实施公检,持续完善以公检数据为核心、以棉花大数据平台为基础、以成包皮棉编码技术为手段的棉花质量体系。鼓励纺织企业应用国产棉花自动配棉系统,根据公检品质和纱线质量要求合理选择调配原棉。
       七是引入企业发生安全生产、消防等问题的追责机制。对违规操作的发生安全生产、消防等事故的企业加大惩治和追究力度。

4月8日,自治区棉花加工资格认定调研组调研阿克苏市棉花加工企业

(供稿:阿克苏市发改委)                       


  • 上一篇:改善道路环境 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 下一篇:吉木乃县“聚力压责”护航集体经济项目运行
  • 
    网站首页 - 关于本站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法律援助 - 联系我们 - 信息举报 - 全站搜索
    Copyright (C) 2014-2015 www.xjmsw.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新疆文子文化网络工作室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国家信息产业部 网站备案/许可证编号:新ICP备14002711-1号

    新公网安备 650105020000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