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让经济筋骨日益强健
——2016年我区经济发展述评
王新红 佟向东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改革活水的灌溉。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11月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指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
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全国在自治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疆工作总目标再动员会议上指出要用好推进供给侧改革的载体。
这是一场等不得、输不起的战役。作为经济提质的“大动脉”,2016年,我区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改革步伐紧锣密鼓,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管齐下”,持续发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成效正在显现,成为新疆“十三五”开局之年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
12月19日,自治区经信委传出消息,新疆钢铁去产能年度目标任务已完成。截至今年9月底,伊犁、昌吉、喀什三个地州四家企业的冶炼设备拆除工作全部完成,化解现货市场钢铁过剩产能90万吨。自治区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验收工作组对喀什正大钢铁有限责任公司、叶城县昆鑫金属制品有限公司、伊宁县福盛金属机械铸造制品厂、新疆新福鑫铸业有限公司去产能工作进行了现场验收,四家企业去除产能均已达到永久退出不可逆要求。
新疆钢铁行业去产能,成为今年新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步迈进的一个生动缩影。
打响“三去一降一补”攻坚战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乎全局和长远。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提出,要积极推进体制机制改革,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定不移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扩大有效供给、释放有效需求,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一年来,我区各地结合实际,聚焦五大任务,瞄准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主动谋划,精准发力,打响了“三去一降一补”攻坚战。去产能,目标明确,态度坚定。全疆各地各部门坚持企业主体、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依法处置,更加注重运用市场机制、经济手段、法治办法,多措并举化解过剩产能,积极稳妥处置“僵尸企业”。
除钢铁行业外,我区今年共关闭退出煤矿21个,比国家目标责任书计划任务17个超额完成4个,完成煤炭去产能任务274万吨,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15%,比计划任务238万吨超额完成36万吨。
为明确钢铁、煤炭去产能考核内容,今年我区相继印发了《自治区化解煤炭过剩产能考核办法》和《自治区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工作考核办法及实施细则》,分别明确了奖励和处罚的相关内容,对考核成绩及格及以上的地区,及时清算奖补资金,对考核成绩不及格的地区,不但扣减奖补资金,自治区人民政府还将对其主要领导、分管领导进行问责。
去库存,精准施策,以人为本。切实抓好房地产去库存,加快户籍人口城镇化等措施,扩大住房有效需求。一年来,全疆各地立足自身实际,以扩大有效需求、打通供需通道等方式,消化库存,战绩不俗。今年1—9月,全区商品房销售面积1227.36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2.1%,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1—9月,全区房屋新开工面积1741.09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8.9%,全区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724.00亿元,同比下降4.3%。
去杠杆,稳妥有序,守牢底线。随着国家出台《关于积极稳妥降低企业杠杆率的意见》,全疆各地树立底线思维,高度警惕以高杠杆、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金融风险。
降成本,下真功夫,见真效果。今年以来,自治区千方百计帮助企业降低成本,在降低社会保险费、税费负担、财务成本、电力价格、物流成本等方面继续出台大力度政策,进一步解决企业的困难。
补短板,抓关键点,补薄弱处。针对实际,今年我区对农业农村、水利、脱贫攻坚、生态环保等投入力度明显加大,尤其是农业供给侧改革亮点纷呈。全区抢抓新机遇,立足“参与农村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确立农业产业化带动工程、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工程、休闲农业提升工程、农产品市场开拓工程“四项工程”,加快推进了农村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业+工业”延长了产业链,“农业+旅游”提升了软实力,“农业+市场”强化了发展的竞争力。
今年,我区还不断扩大疆电外送规模,积极研究“电化新疆”实施方案,提高疆内电力消纳能力;切实抓好房地产去库存,加快户籍人口城镇化等措施,扩大住房有效需求。千方百计帮助企业降低成本,在降低社会保险费、税费负担、财务成本、电力价格、物流成本等方面继续出台大力度政策,进一步解决企业的困难。
不断转变职能释放改革红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本质上是深化改革,核心关键词也是改革。一年来,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许多地区都在下大气力优化制度供给、释放改革红利。
自治区财经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提出要牢牢坚持供给侧改革的要求,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积极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从生产领域加强优质供给,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不断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
政府收住“手”,市场迈开“腿”。面对竞争激烈的招商引资,自治区提出大力营造发展软环境,减少审批项目,简化审批程序,减少审批环节,提高审批效率,打造便民高效的服务型政府。今年,自治区进一步做好国务院取消和下放行政许可事项的衔接,开展了行政审批改革专项督查,整体推进全区行政审批改革。加强市(地、州)县承接能力建设,着力解决放权不同步、不协调、不到位、管不好等问题。同时,加快推进市(地、州)县两级政府部门权责清单工作。
搭建新平台,创业动力足。11月18日,位于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头屯河区)的顺德创业孵化基地获“乌鲁木齐市创业孵化基地”称号。升级后,到顺德创业孵化基地入孵的企业可享受办公场所的房屋面积、水电、物业等方面的费用补贴,对于符合认定条件的创业型企业,享受的创业贴息贷款额度最高可达200万元,针对个人创业者,无息贷款将由之前的5万元提升到10万元等等。截至目前,该孵化基地已入驻孵化企业及创业团队169家。
像“顺德”一样,全疆各个城市的创业孵化基地正像雨后春笋般冒出。《关于进一步促进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自治区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认定办法(试行)》……随着自治区党委、政府一系列就业创业扶持政策措施的出台,一股“大众创业万众就业”的热潮正在天山南北涌动,而作为创业服务平台的重要载体——创业孵化基地(园区)也正成为越来越多的新疆人实现自己创业就业梦的沃土。
保障有配套,改革有底气。今年5月,昔日地方第一大税——营业税退出历史舞台,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工作,把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和生活服务业4大行业纳入营改增试点范围,将财税改革推向高潮。
一个月前,国家能源局批复新疆开展能源综合改革试点,使新疆成为全国首个开展能源综合改革试点的省区。此次试点将进一步加快新疆国家级综合能源基地建设,促进新疆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提升新疆能源在全国能源体系中的地位。此外,电力体制改革、商事登记制度改革、铁路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等一系列关键性领域改革,在顶层协调与推动下,相应配套措施及时出台,均取得显著成效。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特别是化解过剩产能、处理“僵尸企业”,必然会带来一些冲击。一年来,社会托底工作有条不紊,为改革营造出了良好氛围。不少地区打出送政策、送岗位、送培训、送服务等“组合拳”,在去产能中妥善安置职工。
改革无穷尽,人民获得多。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一年来,就业、教育、科技、社保等一系列着眼改善民生的改革全面发力:完善促进小微企业发展、创业就业的税收政策;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引导建立合理有序的就医秩序;加强儿科专业人才培养、提高儿科医护人员薪酬待遇等,最大限度地满足全疆各族儿童健康发展的医疗服务需要,在南北疆城乡全面启动全民健康体检工程……深化改革,让老百姓感受到改革的温暖越来越多。
一年来的实践表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系列举措,满足了新需求,培育了新动能,让新疆经济筋骨日益强健。明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人们期待,新疆经济将展现更美气象,焕发更多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