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城县米吉克乡库库拉托格拉克村刘方安口述
新疆民生网(陈静玲)“新疆是个好地方,天山南北好牧场。戈壁沙滩变良田,积雪融化灌农庄……”这是我儿时常听的歌。1993年2月17日,出于对新疆的向往,我辞去了教学工作,与妻子一道拎包踏上北上的火车。经过七天的颠簸,终于到达了目的地——拜城县米吉克乡库库拉托格拉克村。
通过一位老乡的介绍,我们夫妻俩在一所简陋冰凉的土坯房驻扎下来。室内一个土炉子,一只水桶,两三个碗,一个塑料盆和一张用瓜子秆搭建的床。年轻的我们看着心向神往的远方竟是那个模样,心中有说不出的酸楚和失落,准备攒足盘缠重返老家。
一天傍晚,夕阳西下,我在操场附近看见一位放羊的维吾尔老乡,他身材矮小,脸蛋黑黝,灰色眼睛,满脸胡须。我赶上前去,他看见我,也急忙迎了上来,喜笑颜开的伸出双手同我握手道:“亚克西么?色孜马林么……?”我当时也不知道他说了些什么,只是目视着他顺应地点了点头。后来我问了懂维语的老乡,才知道他说的是什么意思。这便是我入疆以来认识的第一位维吾尔朋友——库尔班·马木提。
没过几天,我上城回来,刚下车正巧在路口又碰上了他——库尔班。他停下自行车一边叽里咕噜一边打手势。我领会了他的意思,于是就坐着他的自行车顺便回家。到了分路口,他没有停车,径直往他家骑去。到了他家门口,他站在门边让我先进屋里在对着门的沙发上坐下,然后端来热气腾腾的奶茶。随后让妻子吐尼沙汗包饺子。我俩并肩坐在一起,用各自的语言、手势交谈起来。谈话间他是那样的和蔼可亲。不一会儿功夫,饺子熟了,我们一块吃罢饺子,库尔班用自行车送我回家……
从此以后,我们接触的次数就多了。虽然我们之间语言不通,但他的热情和善良让我感到无拘无束。我三天两头到他家吃饭、喝茶、学维语。他也趁放羊路过的机会来我家小坐一会儿。
第二年,我为了多挣钱,从库尔班那里借来2000元钱,包地种了瓜子和油菜。那年时逢妻子怀有身孕,我又要给学生上课,有时走不开,库尔班就抽空替我们浇水、施肥、打瓜子杈,有时还把馕饼和西瓜捎到地里以节约时间。到了收割季节还吩咐他儿子吐逊·库尔班帮我们收庄稼。他的这些热心帮助让我不胜感激。
冬天到了,我们的儿子降生了。吐尼沙汗看着我们面黄肌瘦的孩子,心疼极了。她隔三差五送来自己舍不得吃的牛奶和鸡蛋,给我的孩子和妻子补充营养。我妻子也甚是感激,趁带孩子的机会为吐尼沙汗织毛衣、拉鞋底做手工鞋。就这样,我们就像亲戚一样走动起来。逢年过节,库尔班总少不了邀我们去他家品尝鲜嫩的牛羊肉、新疆的特色干果,夏天也少不了叫我们分享他家自己种的瓜果。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们在库尔班和其他众多维吾尔朋友的资助下,扩大了种植面积,终于闯过难关,生活条件、经济条件都得到极大改善,不知不觉习惯了就在新疆长住下来。
2013年冬天,我回到老家重庆。有一天,我突然接到马木提的电话。他说他妻子吐尼沙汗病了,需要到阿克苏住院治疗。我从他那颤抖的声音中听出他可能经济一时有些困难。于是,我叫妻子给他送去一万元钱叫他先急用。春节后我返回新疆,和妻子带上礼品第一时间去看望吐尼沙汗。看着康复的吐尼沙汗,我们大家都开心地笑了。第二年三月,库尔班卖完玉米就如数把钱还给了我。
自今,认识库尔班已经20多年了,我们的孩子已长大成家立业,库尔班遇巧碰到我儿子还亲切地叫“巴郎”,同时我和库尔班一样也都渐渐老去,但我们之间还是一如既往地往来着......在我心里始终没有忘记您——库尔班“阿刚”。因为是你的鼎力支持和热心帮助让我挺过了难关,是你的鼓舞让我坚定决心扎根在新疆。
我想,生活在新疆的绝大多数朋友也许和我一样,虽然语言有些障碍,风俗习惯也有些差异,但只要我们彼此之间真诚相待,以心换心,一切鸿沟都可以跨越。我用我的亲身经历告诉你:新疆绝对没有谣言中的那么恐怖,新疆是个好地方,这个地方广阔而又富饶,新疆这里的人们善良而又美丽…….我爱新疆!
(供稿:阿克苏地区拜城县农业农村局驻米吉克乡库库拉托格拉克村工作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