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日报讯 20l1年,是新疆防震减灾历史上不平凡的一年。中国地震局贯彻第一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举全国地震系统之力,倾心援助我区15个地州市防震减灾工作,新疆的防震减灾事业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特别是中国地震局党组突破管理体制界限(按照我国现行管理体制,我区各地州市及所辖各县市地震局不在中国地震局系统管理范围之列),将援助重点直接放在新疆15个地州市,最大限度地提高了援助成效。
五年来,全国地震系统投入资金5233.67万元,超过了前二十年的总和。在援疆大潮的带动下,自治区各级党委、政府、地震部门更加重视防震减灾工作,齐心协力推动我区防震减灾事业迈上新的台阶,使全区防震减灾基础条件基本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三大体系能力全面提升
新疆处于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的前沿地带,地震活动强度大、频度高、分布广,人们阻挡不了其发生,但扎实的基础工作可以让地震不再成为灾难。要达到这一目标,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紧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建设缺一不可。
地震台站是开展地震监测预报的基础,其布局密度和建设质量直接关系地震后震中位置的确定速度和精确度,也是震前扑捉地震前兆的必要手段,因此是全国地震系统援建的首要任务。
据了解,2011年之前全国平均每万平方公里有测震站点1.2个,而新疆每万平方公里只有0.37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30%左右,而且当时的准格尔盆地中部、塔里木盆地南缘等地仍是盲区,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
通过援疆,新疆测震、强震站点较2011年增加了50%,前兆站点增加了38.8%。2012年、2013年,新疆获全国地震监测台网运维第一名,2013年、2014年又在观测质量评比中名列全国第一,2015年在全国首次地震监测预报工作考评中再获省局系列第一名。
目前,全疆监测盲区基本消除,一般地区监测能力达到3.5级,重点监视防御区地震监测能力达到2.2级,全疆大部分地区地震后震中定位完成时间由过去的15分钟提高到2分钟左右,这赢得的宝贵时间不仅可及时向社会发布相关信息,消除震区百姓的恐慌,还能快速为抗震救灾的指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五年来,我区的地震宏观观测能力也在不断增强,共新建专兼结合的地震宏观观测试验场(站)609个,对重点宏观观测站进行可视化改造,实现24小时监控;新增“三网一员”观测员600余人,并通过自治区财政和当地政府筹措经费,给予适当补助,稳定了人员队伍,在新疆多次有感地震中,宏观信息的及时报送为震灾判定提供了有力支撑。
地震监测能力提升的同时,我区震害防御管理、服务社会的体系基本形成。自2011年以来,我区大部分地州市每年都以政府名义召开防震减灾工作会议,政府分管领导亲自参加会议并代表政府做工作安排,并把防震减灾工作纳入政府目标考核,工作规划力度不断加大。
我区地震紧急准备也更加充分。五年来,全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制定出台的地震应急预案实现全覆盖;建立了两支自治区级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投入6000万元用于应急救援能力建设,培训救援骨干150人,新增中型应急通讯车1辆、卫星遥感地面接收子系统1套,建成应急疏散场所600余处、物资储备库50余座;初步建立了覆盖乡村的灾情速报网络,建立完善了震后速报和应急处置机制,并在全国率先开展地震灾害风险评估和应急救援对策处置要点研究。
防震减灾队伍素质显著提高
人才培养是防震减灾工作的智力基础,针对长期以来我区基层防震减灾机构队伍不健全,工作推进难度大的现状,在援疆工作大背景下,自治区编办在全疆编制压缩、事业编制只减不增的情况下,专门给新疆地(州、市)地震局调剂了34个事业编制,并将招聘的34人送往防灾科技学院进行为期一年的专业强化培训,目前这34人已经成为了新疆防震减灾基层一线的骨干力量。
为建立高端人才队伍,近年来,我区共引进博士研究生2名,培养博士研究生7名,硕士研究生4名,其中部分博士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填补了新疆地震局以往相关研究领域空白;新疆地震局还派出近30人至中国地震局各直属单位进行短期交流学习,特殊培养少数民族科技骨干2人,专门邀请知名专家70余人次,来疆开展各种业务培训数百人次。
目前我区大部分地州市地震部门人员结构基本合理,人才队伍及对口专业配置基本完整,初步形成一支具有一定规模和较强实力、基本适应事业发展需求的地震科技专业人才队伍。
五年来,新疆地震局还承担、参与中国地震局各类重点科研项目30余个,包括“呼图壁计划”、“新疆北天山泥火山研究”、“天山中段前兆台网建设”、“新疆北天山地壳形变特征及地震危险性研究”等。
特别是我区自主研发的“基于北斗卫星的地震仪器设备授时系统”和“高精度通用型前兆数据采集器”,实现了新疆在地震仪器软件研发上的新突破。
防震减灾工作环境明显改善
五年来,受援地办公条件与环境的改善,已成为全国地震系统援疆工作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据了解,全国地震系统先后投入对口援助资金5000余万元,以夯实基层工作、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为重点,新建、改造9个地(州、市)地震局办公场地共9300余平方米。
办公条件改善的同时,各地州市相关部门还分别召开会议专题研究制订推进防震减灾工作、保障援疆工作顺利推进的政策和措施;有的地州在本级财政预算紧张的情况下,专门设立援疆工作配套资金以保障援疆工作重大项目的顺利实施。
目前,全疆15个地州市,包括兵团地震系统,已相继建立健全了防震减灾机制、机构,我区防震减灾力量不断壮大,专业人员队伍不断充实。
在援疆工作的推动下,我区各地州更加注重防震减灾工作实效,不断加大对防震减灾工作的投入力度,促进防震减灾工作纳入政府年度工作绩效考核目标,抗震设防审批管理逐步走进行政审批大厅;开启了我区由地方投入资金,关注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良好开端。
截至2015年6月,自治区政府投入资金近8000万元,各地州政府投入援疆工作配套资金5233.67万元,无偿划拨科普宣传基地、监测台站建设用地75285.3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