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民生之声,构建和谐社会。竭力打造新疆地区第一民生网站!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联系我们
新疆民生网
 首页 >>民生工程 >>波澜壮阔的民生史诗:叶尔羌河“驯服”记
波澜壮阔的民生史诗:叶尔羌河“驯服”记
作者:网络转载


波澜壮阔的民生史诗

——自治区民生建设年活动纪实(三十一)

叶尔羌河“驯服”记

亚心网讯(记者佟向东刘翔)滔滔叶尔羌河,川流不息。

她是南疆人民的母亲河,养育了这片热土上的各族人民。可是千百年来,她却喜怒无常,肆虐大地,给这片土地带来无尽的灾难。

怎么能让叶尔羌河变得“温顺”?6年来,在自治区党委“民生优先”理念引领下,以治理叶尔羌河为代表的“驭龙引水”工程陆续上马,这给整体上缺水,但在夏季水患不断的南疆带来巨大变化。

水患严重威胁群众生产生活

叶尔羌河发源于喀喇昆仑山脉,是塔里木河的主要水源。河水绵延1179公里,滋养着塔克拉玛干沙漠西缘240万各族群众,其灌溉区域面积达660万亩,是新疆最大的灌区。

她时而温柔、顺从,时而疯狂、暴躁。千百年来,在给流域人民赐予甘甜和幸福的同时,叶尔羌河水患一直给沿岸各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威胁。每年汛期,流域内90%以上的农村劳动力要参与防洪,物资投入数以亿计,多数又被冲毁,周而复始,年复一年。

水利兴则新疆兴。在以沙漠绿洲、灌溉农业著称的新疆,水利是新疆经济发展的基础。在南疆,治理叶尔羌河洪涝灾害成为这几年最重大的民生工程之一。水患一日不除,叶尔羌河流域的百姓生产生活就难以安宁。

在52岁的莎车县阔什艾日克乡库木巴格村村民艾尼瓦尔·乌斯曼的记忆中,叶尔羌河总是那么汹涌。“2007年,我们乡里就曾经遇到过特大洪灾,全村出动一起抗洪,在防洪渠边泥巴地里不知道住了多少天,至少有一个月。”他回忆道。

“洪水猛兽”多年来肆虐莎车县,冲毁防洪坝造成大量农民房屋、引水渠道、农田、牲畜、道路等损失,平均每年淹没农作物达2000余亩,冲毁耕地500余亩。

为抵御洪灾,莎车县每年投入防洪工地的青壮年男劳力就达10.4万人,每年用于防洪投工、投料折资在1.2亿元至1.5亿元。

据统计,上游乡(镇)防洪给农民群众带来的经济损失占到了农民群众人均收入的50%左右,下游乡镇占到30%左右。沉重的包袱压在莎车县广大农民身上,令他们喘不过气来。

降服水龙必先锁住“龙头”

要想降服肆虐南疆大地的这条“水龙”,先要锁住“龙头”。

2011年国庆节前后,“新疆的‘三峡工程’要开工了!”这条消息让莎车县和阿克陶县的各族群众喜笑颜开,大家奔走相告。

在这个目前新疆最大的在建水利工程——阿尔塔什工程背后,有着太多太多的心酸故事。

每到汛期,肆虐的洪水奔流而下,冲毁家园、淹没农田、毁坏道路;每逢春、秋两季,河道缺水,农田受旱,农业减产,致使沿岸分布的莎车、泽普、阿克陶、麦盖提等县的人民饱受洪灾、旱灾之苦。

没有控制性水利工程,要抗洪救灾,保证沿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只有靠人力修堤筑坝,抵御洪灾。每年汛期到来前,当地政府都要组织声势浩大的防汛度汛活动,组织沿岸各县、乡、村的村民上河堤修堤筑坝,防汛抗洪。

由于资金匮乏,没有大型施工机械设备,修堤筑坝的村民们只能使用铁锨、钢钎、绳索、坎土曼等简单工具,靠肩扛手抬、人工搬运石料修堤筑坝。每年汛期,叶尔羌河流域的各县、乡镇政府都要投入90%以上农村劳动力,投入数以亿计的各类防汛物资抗洪。而靠人力修筑的防洪堤坝,工程质量难以满足防洪度汛的需要,次年洪水再来,多数又被冲毁。

年年防汛,年年受灾。洪水已成为困扰当地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一大难题,每年花费的大量人力物力,使得本不富裕的各县、乡镇财力入不敷出,成为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紧箍咒”。在叶尔羌河上建设控制性水利工程成为历届政府的心愿、沿岸人民的企盼。

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的召开,犹如一股春风吹进了天山儿女的心田,再次唤起自治区加快建设阿尔塔什水利枢纽工程的决心。

但是建设阿尔塔什水利枢纽工程却非易事。该工程系大(1)型一等工程,规模浩大、施工复杂、投资颇多,非一般性工程可比,但这些困难并不能阻挡人们建设的步伐。

2014年下半年和2015年上半年,阿尔塔什水利枢纽工程科研、初设相继得到国家主管部门的批复,取得了工程开发建设阶段性成果,为后续工程建设顺利进行奠定了坚实基础。

自此,这项解决叶尔羌河流域“春旱、夏洪、秋缺、冬枯”的生命工程,优化水资源配置、促进南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工程,一项功在当代、惠及子孙后代的德政工程、民生工程开始加快建设。

治水智慧驯服“不羁野马”

只锁住“龙头”,还是不能彻底降服这条巨大的“水龙”。在谋划建设阿尔塔什水利枢纽工程的同时,艰辛的“绑缚龙身”——沿线永久性防洪工程相继开工。

“水利兴则新疆兴”的战略定位,催生千年叶尔羌河迎来命运转折。

2014年4月,自治区党委召开关于叶尔羌河治理的专题会议。随后,自治区水利厅立即组织编制了《自治区2014年减轻叶尔羌河农牧民防洪负担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自治区人民政府印发《实施方案》,并对项目实施工作进行了全面安排。

2014年10月16日,根治千年水患、造福240万各族人民的叶尔羌河防洪治理工程正式开工。

“一定要全力打好这场攻坚战,在千古成灾的叶尔羌河上构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矗立起一座不可磨灭的历史丰碑。根治千年水患,造福子孙后代!”这是建设者们的共同心声。

“驯服”叶尔羌河需要治水智慧。库堤结合的立体治理,真正将叶尔羌河洪水变水患为水利。阿尔塔什水利枢纽工程将叶尔羌河的洪水削峰蓄进水库,再把相对安全的流量下泄到河道里。相当于第一道防洪的“拦蓄人”“把关人”。

充分摸清叶尔羌河这匹“野马”的习性,配置科学的解决方案,为其打造适合的“鞍具”,这在叶尔羌河防洪治理工程的堤防建设中,充分得以体现。

在叶尔羌河下游的麦盖提县八乡防洪工程工地,防洪堤梯形断面边坡下方覆盖着装满鹅卵石的石笼,上面有30厘米厚护垫护坡。如此一来,相较于混凝土堤防的刚性,石笼加护垫可在一定范围内产生一点变形,应对水冲、淘刷、沉降等问题。透水框架主要是降低流速、落淤,可起到保护层的作用。针对叶尔羌河下游的粉细砂河床,麦盖提县、巴楚县的项目段均采用这种设计。

而洪水,才是对工程质量的终极考验。去年汛期到来前完工的14项险工险段应急工程,均通过了最大流量达2450立方米/秒的洪水考验。

这14项工程的提前完工,也是自治区水利部门急百姓所急、全力推进工程建设进度的一个缩影。与洪水赛跑,治水者深知其中的责任。早完成一项工程,就可能使一个地区早一年从防洪负担中解放出来。

去年,叶尔羌河防洪治理工程20多个项目共完成投资近10亿元,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就达5亿元。叶尔羌河沿线永久性防洪工程将于明年全部完工。

流金之河开始“流金淌银”

莎车县阿尔斯兰巴格乡有个帕塔木卡西村,维吾尔语意思就是“没完没了堆石头”。而今,这里的百姓再也不用没完没了堆石头防洪了。今年5月完工的2.5公里永久性防洪堤使村里1043人和4500亩农田汛来无虞,勿甫干渠安全输水和70万亩农田灌溉也得到保障。

50岁的麦盖提县农民买买提·恰瓦一提起过去洪水肆虐的日子双眼就会泛红。儿时记忆里塞满了各种防洪的片断,“发洪水时每家出工出力,我的父亲一大早扛着麻袋就出去了,很晚才回来,还经常在堤上住。”

19岁那年,买买提·恰瓦也像父亲一样,开始了漫长的防洪劳作,搬石头、砍杨树加固堤岸。后来杨树少了,只能砍果树,“大家的心像刀子割一样。”他说。

在这里,世代传唱着一首歌谣:“茫茫叶尔羌,你是流金河。问你有多长,千里到天国。”叶尔羌河,在滋养着买买提和240万乡亲的同时,也流淌着沿岸百姓的无数忧愁。

现在,这场绵延千百年的爱与哀愁,因为叶尔羌河防洪治理工程的实施,发生着根本改变。

防洪治理工程重建了村民的信心。“再也不怕淹了,收成好了,日子就好了。”62岁的吐斯·露斯曼老人,家有巴旦木、核桃树200多棵。去年家里不用去防洪而是加强果木管理,收入增加了好几千元。

在麦盖提县库尔玛乡恰斯村,村民买买提·吐孙站在建成的防洪堤上喜笑颜开,他在工程上干了3个月,挣到了近两万元,今年家里收入眼见提高了一大截。

最大限度吸纳当地百姓就业,是叶尔羌河防洪治理工程中的另一个显性效益。这段2.25公里长的工程,共吸纳了120名当地村民参与建设。他们一天的收入在120—200元之间。自治区要求当地农民用工比例至少50%,在麦盖提县,这个数字达到了70%。

在麦盖提县吐曼塔勒乡肖卡西防洪点,水中的木架和土堤,曾是对抗洪水的主力。为了防洪,每年要消耗近500根木头,乡里的杨树快被砍光了。

而今后,这里的杨树再也不会用于防洪,因为叶尔羌河防洪治理工程已经开工建设。

麦盖提县委书记文福来看得更长远:“麦盖提三面环沙,叶河得到治理,县里植树治沙的成果就能保住,这关系到我们子孙后代的发展和绿洲能否永在。”

叶尔羌河,就是这样一条决定南疆地区整体生态环境和绿洲经济根本命运的关键河流。

自治区水利厅工程师王忠庆几年来拍摄了许多叶尔羌河的防洪图片。他感叹道:“特别想把过去百姓防洪的图片和视频都收集起来,留给子孙后代看,这些防洪场面他们永远都不用再经历了。这可能是最实在的民生幸福。”

不再经历苦难,是人民最实在的幸福。流金之河,才刚刚开始“流金淌银”。后续敬请关注:生活篇之《“民生欢歌”唱响幸福生活》


  • 上一篇:新疆提高农田白色污染治理能力
  • 下一篇:民族团结一家亲,志愿服务聚人心
  • 
    网站首页 - 关于本站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法律援助 - 联系我们 - 信息举报 - 全站搜索
    Copyright (C) 2014-2015 www.xjmsw.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新疆文子文化网络工作室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国家信息产业部 网站备案/许可证编号:新ICP备14002711-1号

    新公网安备 650105020000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