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理政新实践·新疆篇】
波澜壮阔的民生史诗
——自治区民生建设年活动纪实
兴水兴疆造福千秋
□提要
水,是新疆可持续发展的命脉。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以来,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新疆水利工作牢固树立“水利兴则新疆兴”的治水理念,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推进新疆水利超前谋划、优先布局、加快发展,不断加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水利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为新疆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十二五”期间,全疆民生水利建设累计完成投资240亿元;水利改革力度持续“加码”,依法治水和水资源统一管理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
水利篇分为两个篇章——《兴水兴疆造福千秋》《叶尔羌河“驯服”记》。
亚心网讯(记者刘翔)2010年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以来,新疆牢固树立“水利兴则新疆兴”的治水理念,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不断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在距离海洋遥远的亚欧大陆腹地,新疆水利事业的发展,唱响了一曲曲造福千秋的水利之歌。
多管齐下增水节水
这几年,随着阿尔塔什、大石门、卡拉贝利等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在天山南北的陆续开建,标志着新疆水利工程建设进入高潮期。这些大型水利工程集增水、蓄水、防洪、灌溉、发电为一身,建成后将惠及当地各族百姓。
建成一座水库,润泽一方土地。今年4月,昌吉回族自治州白杨河水库工程开工建设,这样的场面让奇台县东湾镇大泉村村民李玉国心情很是激动:“这是我们几代人梦想的事情。以前老百姓是靠天吃饭,最大的顾虑就是没有水。现在老百姓吃了定心丸。”
水是新疆可持续发展的命脉,合理利用水资源成为新疆上下的共识。
曾经,由于用水方式粗放,新疆95%的水资源都用到了农业生产方面,用水效率不高,浪费严重。因此,加强用水结构调整,更多地把农业用水的占比降下来,为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水资源保障成为现实要求。
对吉木萨尔县北庭镇古城南门村村民李斌来说,早出晚归扛着铁锹去浇水的场景已成为历史,自从地里的庄稼铺上滴灌带后,他的任务每天只剩下了“拧阀门”。得益于这一高新节水技术,去年,他所在的古城南门村的番茄产量大增。
作为新疆“十二五”期间的民生水利工程之一,随着滴灌技术的广泛应用,我区5年间高效节水面积增长近1倍,到2015年年底达到4180万亩,已成为全国膜下滴灌节水灌溉面积最大的省区。
“十三五”期间,新疆还将加快推进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等一系列项目,改善灌溉面积1436万亩,使农业高效节水灌溉面积累计达到4300万亩。
此外,我区加快了“向天要水”步伐。我区虽然气候干旱少雨,但每年流经新疆上空的水汽可达6114亿立方米,人工增水的潜力巨大。从2009年起,新疆在阿尔泰山、天山山区等地实施人工增水工程,可每年增水300亿立方米,新疆人工影响天气在技术装备和作业面积上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大小水利相得益彰
大型水利工程是水利事业发展的“主框架”。为了发展、壮大绿洲经济,几十年来,我区不断加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夯实经济社会发展基础。
2010年,自治区党委提出“水利兴则新疆兴”的理念,水利建设事业从建国初期单纯为农业服务,变成了为社会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撑的综合体系。
2011年9月29日,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首次自治区党委水利工作会议召开,首次将重点骨干水利工程建设排在了水利建设的第一位。这一治水思路的确定,将从根本上对解决新疆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问题,对新疆水利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莎车县霍什拉甫乡阿尔塔什村坐落在昆仑山深处,千百年来,它在巍巍群山的环绕下,鲜为人知。2011年10月10日,是阿尔塔什这个名字被重新赋予意义的日子。当日,历时5年精心准备,总投资109亿元的叶尔羌河阿尔塔什水利枢纽工程奠基。
这是我区最大的水利工程。由于在设计、施工等方面面临诸多技术难点,该工程更是被业内专家称为新疆的“三峡工程”。目前,工程建设进度稳步向前。
以阿尔塔什水利枢纽工程为代表,“十二五”期间,全疆先后开建一批重大水资源配置工程,累计完成水利基本建设投资771亿元,是“十一五”的2.2倍,占自治区成立60年来累计完成水利建设投资的62%。阿尔塔什、卡拉贝利、大石门……一系列重点水利骨干工程建成后,将进一步完善全疆水资源优化配置工程体系,筑牢新疆水利事业的“主框架”。
重点骨干水利工程所搭建的主框架,需要小型民生水利工程来进行“细节填充”。大小水利相得益彰,将水利工程的效益发挥到最大化。
初秋的和田地区和田县塔瓦库勒乡卡尔墩村,一座座院落掩映在绿树中,一股股流水给村庄平添了许多生机。对村民阿不杜热依木·买买提明来说,这水,他已期盼多年。
“以前,村里因缺少水闸和防渗渠,导致灌溉时渗漏严重,根本无法保证农作物浇上水,收入一年比一年低。”阿不杜热依木·买买提明回忆道。随着自治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不断推进,该村在2015年年初建成多条防渗主干渠,水流源源不断地滋润着耕地,润泽人们的心田。
在新疆广袤的土地上,有无数人的生活因水而改变。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召开以来的五年,是新疆广大人民群众获得民生水利实惠最多的时期,全疆民生水利建设累计完成投资240亿元,全面开工建设一大批直接惠及民生的水利项目,几乎遍及全疆各个县市、乡村。
远近呼应福荫百姓
2015年年底,搬进新家的布尔津县窝依莫克乡也拉曼村牧民叶尔波力·赛哈巴提在自家亮堂的小院为精修的羊圈中的羊羔喂食。他乐呵呵地说:“放了十几年羊,我做梦都想不到,自己有一天能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日子。”
叶尔波力·赛哈巴提如今的幸福得益于2010年以来自治区党委不断推进的定居兴牧工程。
定居兴牧工程是“大民生”,从工程规模看,一座座小水库的建设周期较短,却是“小工程”。
5年来,我区建成27项“定居兴牧”骨干水源工程和212项配套水利工程,许许多多牧民因此受益。
类似这种建设周期短、解决当下所需、见效快的水利项目,在新疆比比皆是,如各类小型防洪工程、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防病改水工程等。
而阿尔塔什、大石门、卡拉贝利等大型水利工程项目建成后,能在多年内为当地起到防洪、灌溉作用,持久有效地促进农业增产和农牧民增收。
除了大型水利工程之外,近年来,我区实施的水土治理措施、生态环境保护以及水资源配置工程等无一不是立足当下,放眼长远的例证。
再远的地方,也需从当下起步,方可到达。事实上,所有的水利项目,无论是解决近期所需,还是高瞻远瞩造福后代,都是沿着“由近及远”,为未来可持续发展铺路的总体思路。
坚持“两个可持续”发展理念,到2020年,我区年供用水总量要控制在550亿立方米以内,在不增加用水总量的前提下,生活及工业用水比重不断提高,水生态治理和保护水平进一步提高;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920平方公里;新增供水能力31亿立方米,城镇供水水源地水质全面达标,农村集中式供水普及率达到90%以上。
将目光放到更远处看,新疆水利事业发展将持续全面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把生态文明建设理念融入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保护等各方面,贯穿于水利规划、建设、管理等各环节,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多赢。
统分结合建新格局
相比于矿产、森林等资源,水资源变化速度快、影响范围广,水安全管理具有明显的跨区域特征。
以河流管理为例,不少河道是行政区划的天然界限,即使在同一个城市,多个部门都负有责任。然而,这样一来往往阻碍了整个河道的统一规划、统一治理。
只有树立“一盘棋”意识,才能够从区域、流域层面对水资源和有关建设进行统一规划、进一步细化权责,改变各自圈水、不顾下游的现象。
2015年5月,《自治区深化水利改革总体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印发全疆。
在深化水资源管理改革方面,《意见》主要包括深化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有关机制、建立水权交易机制、强化水资源和水生态环境保护等内容。
而针对多龙治水现状,《意见》明确,自治区境内所有水资源都要实行统一管理,坚持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区域管理必须服从流域管理的水资源管理体制。
为此,我区正逐步构建并完善南疆以塔里木河,北疆以伊犁河、额尔齐斯河、艾比湖流域和天山北坡河区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的全区水资源流域管理新格局。
统一管理,是为了水资源更好地调配,从生产、生活到生态,把水用到最合适的地方。
7月20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31团职工刘宝君站在静静流淌的塔里木河边,心中满是感慨。“原来到处都是干枯死的树,现在一路全是绿油油的景。原来撂荒的地,现在全部已经给捡起来了,职工也都富起来了。”刘宝君说。
塔里木河流域情况的改善,要得益于新疆塔里木河流域管理局近几年来通过有力的措施,使水资源统一调度管理能力不断加强。不仅确保了流域“四源一干”2300余万亩农田灌溉用水,还实施了向塔里木河下游生态输水,巩固了生态治理成果,使生产、生态、生活供水取得多赢。
“十三五”期间,我区将进一步完善塔里木河、喀什噶尔河、金沟河、玛纳斯河、头屯河、白杨河流域管理机构,强化水资源、河道湖泊、水土保持、防汛抗旱等水行政管理职能的发挥,使统分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尽快造福各地百姓。下期敬请关注:水利篇之《叶尔羌河“驯服”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