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民生之声,构建和谐社会。竭力打造新疆地区第一民生网站!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联系我们
新疆民生网
 首页 >>民生工程 >>构筑“大众创业万众就业”新平台
构筑“大众创业万众就业”新平台
作者:网络转载


 就业政策 不能落下一个有困难的人

    □亚心网记者刘毅

    曾经在新疆的未就业群体中,有一个群体对就业的渴望比其他任何人都强烈,也正是这一群体,就业难度大、就业率低,这就是零就业家庭。

    一个家庭里,如果没有一个人实现就业,生活之艰辛可想而知。回忆起当年的生活,任晓燕至今觉得那是一种无法言说的痛苦。她与丈夫结束了难以为继的婚姻,还来不及从阴影中走出,残酷的现实又无情地摆在面前。带着4岁的儿子,没有什么劳动技能的任晓燕只能靠摆地摊为生,一个月仅仅600元的收入,还要支付儿子400元的托管费,生活的重负压得她喘不过气来。

    任晓燕的遭遇并非个例。零就业家庭救助工作在全区也不是空白。这项工作一直是全区就业工作中的重点,也是难点。截至2010年5月底,全区已累计消除了21003户零就业家庭,26629个零就业家庭成员实现就业,初步形成了促进零就业家庭等就业困难群体就业援助制度。但受制于这一群体就业难度大的特殊情况,零就业家庭始终没有被彻底清零。

    到2010年上半年,全疆仍有15000多户像任晓燕这样的零就业家庭,他们劳动技能单一,经济实力较弱,不论是就业还是创业,都面临着巨大挑战。

    2010年6月30日,张春贤书记调任新疆刚满两个月,自治区党委即召开常委(扩大)会议,通过了《自治区促进零就业家庭就业实施意见》,给解决零就业家庭的就业问题开出一剂猛药。

    之所以称之为一剂猛药,是因为它开创性地为零就业家庭就业这一困扰自治区多年的问题画上了句号。

    自治区要求各级政府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等办法,托底安置零就业家庭中符合就业条件的人员就业,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拓展岗位范围,扩大岗位规模,完善公益性岗位开发和管理制度,同时鼓励企业吸纳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并要求有关部门及时兑现社保补贴、岗位补贴等相关就业扶持政策,对于新产生的零就业家庭,要在24小时内托底安置就业。

    任晓燕的生活迎来了曙光,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她在乌鲁木齐市米东区卡子湾街道办事处象新社区找到了一份公益性岗位,带着儿子开始了新的生活。

    在天山南北,万余个像任晓燕这样的零就业家庭享受到了这项政策,零就业家庭在新疆彻底成为历史。

    截至2010年7月31日,距政策出台仅一个月,全疆15658户零就业家庭全部实现“清零”,提前一个月完成任务,新产生的零就业家庭,24小时内动态清零。

    解决了第一批15658户零就业家庭的就业问题后,这项惠及最困难就业群体的就业政策并没有停止运转,而是继续发挥效能。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5年第一季度,全区已累计消除零就业家庭42376户,实现就业47269人,零就业家庭不仅得到了彻底清零,还实现了长期有效的动态清零。

    在建立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机制后,自治区党委、政府开始为就业困难度较大的另外两个群体出谋划策。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随即被提上了议事日程。2010年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先后出台多项政策措施,从政策制定、具体操作实施等多个层面,打破制约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和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体制机制障碍,逐步建立起符合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的就业保障体系。

    自治区党委、政府促进就业的思想脉络清晰可见,以最困难的零就业家庭就业为切入点,逐步向大中专毕业生、农村富余劳动力覆盖,将这些就业难度大的群体作为优先保障对象,全面推动就业,不能落下一个人,更不能落下一个有困难的人。

    据统计,2010—2014年,全疆城镇新增就业249.7万人,年均新增就业50万人。全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1326万人次,年均转移就业265.2万人次。全区形成了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和就业形势持续稳定的良好局面。

    就业扶持 真正落实到劳动者心中

    阿克苏新雅棉纺织有限责任公司里,古再丽努尔·阿曼熟练地操作着各类设备,帮助新入职的工友们掌握技能知识,幸福和自信的微笑时常洋溢在脸上。如此场景,让人很难想象她曾经的彷徨与无助。

    三年前,一心想去城市打拼的古再丽努尔,四处托朋友打听外出务工的消息。有很多纺织厂在招收工人,但因不具备技术资质,她一次次与之失之交臂。

    古再丽努尔的经历与全区很多在就业大门外徘徊的年轻人一样。随着自治区各项促进就业政策的深入实施,他们获得了就业机会,但却因为自身条件所限,无法胜任工作。

    这种现象引起了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2010年以来,全区上下纷纷行动起来,从培训教育入手,开展形式多样的技能培训,把技能送到每一个劳动者手中。

    2013年7月,古再丽努尔迎来了一条改变自己命运的消息。伽师县劳务派遣部门的工作人员找到了她,了解并登记了她的求职意向,并为她推荐了新的工作岗位。但让她没想到的是,这次工作人员不仅把工作岗位送上门来,还一并送来了培训通知书。

    古再丽努尔兴奋得整夜未眠,第二天一早,她一路小跑赶上了去县里的班车,第一个走进培训教室。经过系统的培训,古再丽努尔顺利进入公司,成为一名细纱挡车工,每月收入已经达到3000多元,过上了自己向往的生活。

    全区在构建完善就业体系时有一个现象是明显的,就业环境质量的提高和劳动者素质的提升是同步开展的,而劳动技能培训则被视为劳动者最基本的权益得到了更为充分的保障。劳动技能培训已经成为全区促进就业工作的一大亮点和特色。

    有关数据显示,仅2010年至2012年,自治区累计投入就业专项资金106.8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支持45.8亿元,自治区投入61亿元。各类专项资金的投入有力保障了就业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让就业扶持政策真正落实到了劳动者心中。

    产业联动 挖掘出更多就业岗位

    不久前,自治区与广东省签署了两省区关于加强产业援疆工作的合作协议。“十三五”时期,广东企业在疆总投资将达到1000亿元,重点围绕纺织服装、加工制造等产业,引进和支持一批有利于产业集聚发展的重点项目,推动受援地产业发展带动就业。届时,将新增就业岗位7万多个,实现产业带动稳定就业7万人以上、异地转移就业5万人次。

    如今,像这样将就业工作与促进自治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的措施屡见报端,全区就业工作正与产业发展形成更为紧密的互动,两者相互促进,既为经济发展注入强大活力,也为促进就业工作构建起长效机制,挖掘出更多就业岗位。

    让人印象最为深刻的便是近年来自治区推行的一系列“短平快”项目和“一揽子”政策支持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措施。2014年2月9日,自治区召开“短平快”项目推进会,研究加快推动南疆三地州“短平快”项目和纺织服装产业发展,借助国家纺织服装产业西移的难得历史机遇,在南疆地区形成生产销售一体化的棉纺织产业链结构,促进经济有序发展的同时,带动当地的就业。

    三年时间,“短平快”项目辐射范围从南疆三地州扩大至全疆,一批特色鲜明、带动就业能力强的“短平快”项目在全区生根发芽。

    2014年,在自治区“短平快”项目资金的支持下,伽师县盛泰针织有限公司顺利实施加工技改扩能项目,服装加工能力提高到年产250万件。这一年,企业新增了400个就业岗位。伽师县农民茹仙古丽·阿不都克里木的生活因此发生了质的飞跃。以前整天围着丈夫孩子转的她,经过培训,成功进入企业,有了自己的工作。

    “现在我每个月能挣2000多元钱,家里不仅添置了电视机,我还买了部手机,生活条件大大改善了。”茹仙古丽的自信从爽朗的话语中流露。她已经从一个农村家庭主妇,变身成一名新时期的产业工人,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像茹仙古丽这样的故事,在新疆大地不胜枚举。统计数据表明,纺织服装产业和“短平快”项目在吸纳就业方面表现非常稳定,2015年1-10月,全区纺织服装产业固定资产投资达296亿元,全疆新增纺织服装企业380余家,全年实现新增就业9.56万人。

    不仅如此,“短平快”项目在吸纳就业,特别是吸纳少数民族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方面作用十分显著。仅在2015年第一季度,南疆“短平快”项目就吸纳就业1.79万人,其中农村富余劳动力1.35万人。通过实施“短平快”项目,南疆三地州城镇富余劳动力月收入已由543元提高到了1776元,农村富余劳动力月收入已由400元提高到1516元,。“短平快”项目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今天,新疆已经进入了“大众创业万众就业”的全新时代。6年时间,自治区党委、政府从就业最困难群体入手逐一破题,清除制约全区就业发展的障碍壁垒,描绘了一张轮廓清晰、方向明确的就业发展大蓝图。这张蓝图背后,是全区日益好转的就业环境,是创业带动就业的鲜活故事,这其中有每一个劳动者的喜悦,有每一个家庭的幸福,更有全社会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


  • 上一篇:乌鲁木齐:观园路将新建延伸道路
  • 下一篇:民族团结一家亲,志愿服务聚人心
  • 
    网站首页 - 关于本站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法律援助 - 联系我们 - 信息举报 - 全站搜索
    Copyright (C) 2014-2015 www.xjmsw.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新疆文子文化网络工作室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国家信息产业部 网站备案/许可证编号:新ICP备14002711-1号

    新公网安备 65010502000059号